山蘇原產於非洲至玻里尼西亞(太平洋中南部)一帶、澳洲以及亞洲熱帶區, 台灣原生種目前有南洋山蘇花、台灣山蘇花、山蘇花這三種都是,農友們大都栽種(註一)以南洋山蘇花較多。
山蘇花是屬於原生野生蕨類,不是花也不會開花,生長緩慢,喜歡溫暖陰濕的環境,是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,也直稱為山蘇。
單葉,輻射狀叢生向上斜舉散開,中空猶如鳥巢,就能接收天降的雨水、落塵掉葉,維持生長。分布在台灣中低海拔森林內,它是附生在樹幹與岩土的蕨類;是早期原住民食用的野菜,也是創傷時擣碎用的敷藥,又叫「路姑」、「鳥巢蕨」。葉子可長到90~l00公分以上,為半日照植物,耐旱但不愛強光,生命力強的山蘇,沒有什麼病蟲害,只要環境適合,都能安然生長。
食用部位是摘取山蘇剛生長出的黃綠色嫩芽,尖部呈捲曲狀,以手或剪刀取約12~15公分長度煮食,質地嫩脆,富含鈣質、鐵質及膳食纖維,烹煮後不易變色,也較不吸油, 滑脆口感好特別。挑選山蘇時,葉子越肥厚、尖端越蜷曲、顏色越青綠代表越鮮嫩;葉片太長、脫水有黑點,則可能已經不新鮮,或是纖維老化。曾經是山中野地才可看到的山蘇,近年來因野菜掀起一陣食尚風潮, 已經成為大家熟知的菜種!
- 營養成分 : 維生素A、C、B2、B6及菸鹼酸,鈣質、鐵質
- 疾病預防 : 貧血、高血壓與糖尿病
- 健康促進 : 膳食纖維也不少,幾乎9成都是水,有助於皮膚及神經系統的健康。
(註一)食用山蘇花之栽培管理
1.栽培環境:台灣目前山蘇花種植面積最大就是食用山蘇,其栽培的環境(地點)有三種第一種為在原始的森林,只將雜草去除,而山蘇花直接種在地上,因在原始林中樹林茂密、光線陰暗,故幾乎不用遮光網。第二種在檳榔園或其他果園內種植,又可分種植於地上或用籃子種植,此地點有時光線仍太強,最好用一層50~60%的遮光網以防日燒,另一種為在平地種植,此方式與切葉栽培相同。
2.種苗來源:食用山蘇的品種以原生種的南洋巢蕨和台灣山蘇花為主,選擇葉片大、產量高且較不苦澀的品系。為了要儘早採收大多以山採為主,苗愈大愈早進入量產期,但大苗成本高,有時每株高達100~150元,大苗種植後,待新芽長出即可採收。
3.水分和肥料:食用山蘇因可當有機蔬菜,故儘量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。為了增加食用品質和產量,在4-9月生長旺盛期要給予充足的水分,所以無論在原始林、果園或平地大面種栽培最好有噴灌設施,可增加濕度和降低溫度。為了有機栽培最好在植株周圍覆蓋有機肥(質),且定期噴灑液體的有機肥料如魚精、蝦精以促進生長,施用有機肥的山蘇吃起來較無苦澀味。
4.採收和處理:山蘇食用的部位為幼嫩的新葉,有兩種採收方式,一種為植株留外圍1~2輪成熟的老葉以行光合作用,新葉長至15~20公分時從基部切取,此方法若外圍葉片損壞或過老化則要重新留一輪葉片,且植株需要較大的株距。另一種採收方式是每次讓新葉長至30公分時,用手折去頂端1/3處作為食用,其餘基部2/3讓其繼續長大以行光合作用,此方法因老葉截去1/3,株距可縮短,食用山蘇採收期以涼爽的清晨為佳,每公頃每年可採5,000公斤以上。
資料參考來源 : 康健雜誌、Yahoo奇摩新聞、ETTODAY新聞雲、農業知識入口網
留言列表